epaper.com.tw电子报,通过邮件了解健康育儿常识


电子报,ezine或者叫maillist是国外经常使用的一种沟通手段,最大的邮件沟通网站当然是google的groups。
在台湾的epaper.com.tw上有很多免费的电子报,里面就有不少跟宝宝成长育儿有关的,不少电子报的质量都很不错,因为都是专业网站制作的,国内也有类似的,比如摇篮网yaolan.com会根据宝宝成长的月份,发送相关的邮件。也推荐各位父母朋友看看。

epaper.com.tw上比较有参考价值的电子报有:妈妈宝宝杂志,聪明宝宝,我家没有小霸王,babyDJ妈咪育儿报,圆满家庭亲子教育报。虽然多数是繁体字,但我想各位朋友应该不会有阅读上的困难。

下面转载两篇文章给大家参考一下,版权归作者所有。

PChome Online 電子報

15个早期教育的重点
 越早开始学习越聪明 文/杨健(婴幼儿发展专家)

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爸妈所重视,如果能知道早期教育可以教宝宝哪些内容,相信每位父母亲都能养育出聪明宝宝。早期教育是指在宝宝生命的初始阶段(通常指0~3岁),利用大脑半球急剧增长、分化的有利时机,挖掘潜能,提早开发智慧,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。归纳来说,有15个早期教育的重点,可提供父母做为参考。
1.训练感觉器官视觉:新生儿的房间白天要宽敞明亮,视力所及处要有鲜艳的物品。 听觉:经常对他说话,让他接受各种外界的声音,以及聆听愉悦的音乐。嗅觉:让宝宝闻各式各样的气味。 味觉:让宝宝品嚐酸甜苦辣的滋味。触觉:经常抱宝宝,并使用软、硬等不同材质的东西触碰宝宝,让他能够有不同的触觉刺激。
2.发展交往能力这是宝宝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,也是宝宝进入社会的开始。爸妈要主动、有目的、有计划地让宝宝接触同龄宝宝和成人,鼓励他在大庭广眾之下大方说话、行事有礼;并创造机会,例如鼓励宝宝正确称呼客人、给客人倒茶等。这样不仅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、提高自信心,而且为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。
3.培养观察、提问的能力教宝宝学会看世界。从衣食住行、花草树木、砖瓦泥石等日常所见来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,并能够即时地对宝宝的提问作出回应,例如宝宝指天上的星星,爸妈就要立刻告诉他星星的各种概念,将物与概念对应起来。等宝宝再大些,观察的事物更多了,就要引导他进行思考提问,刺激他认识世界的强烈欲求。
4.进行体能活动 平时多带宝宝进行运动或活动,例如新生儿期开始学游泳、1岁半左右学爬阶梯、跑步等。爸妈要提高宝宝的体能训练,让宝宝在拥有健壮体格的同时,还可培养大胆勇敢的品格。
5.劳动及劳作训练 人的成长是需要劳动和劳作的。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动手能力却很差,其原因在于爸妈的溺爱剥夺了宝宝的动手权力。所以爸妈要鼓励宝宝培养自我服务的能力,将宝宝能力所能及的动手权力还给宝宝,让他在做家事、收东西、玩玩具中体会创造的快乐。
6.培养口语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,巴甫洛夫将语言称之为「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」。在早期教育中,要增加语言的信息量,将足够的语言资讯输入宝宝的大脑;要经常且大量的对宝宝使用语言,例如每天花20分鐘给宝宝朗诵故事、为他说明所见所闻。
7.学会音乐、舞蹈 这是美育教育的范畴。爸妈与宝宝一起欣赏优美的音乐、宝宝唱儿歌、打节拍、跳舞、律动,让宝宝在音乐中感受美,提高审美能力,而且爸妈会发现,音乐会令宝宝的表情、动作、容貌等透出优雅的气质。
8.学习艺术 美术对刺激宝宝右脑发育,增强想像力、形象思维力,提高美的鉴赏力有极大的作用。爸妈可带宝宝参观摄影展、雕塑展,并对各种工艺品、绘画、艺术照片等进行讨论;家里的摆设也要有美的讲究。慢慢引导宝宝主动去追求及学习艺术。
9.给宝宝良好的玩具观玩具有好多种,如果是买来的,爸妈不要买了之后直接丢给宝宝就不管,也不要认为玩具只是消磨时光,爸妈要陪著宝宝一起玩;生活上的用品往往也是宝宝眼中的玩具,例如锅子、闹鐘、尺等;而最好的玩具则是爸妈和宝宝一起製作的玩具,例如风箏、风车、灯笼等,宝宝会更有兴趣。 购买玩具时注意事项 0~1岁:可购买感知、触摸型玩具。色彩鲜艳、音质优美、便于抓握丢掷,但不要太小以免宝宝误吞。 1~2岁:可购买拖拉型玩具和可训练双手精细动作的玩具。 2~3岁:可购买激发想像力的玩具。例如小食具、积木、拆装玩具。 3~4岁:可购买智力玩具。如七巧板、小算盘、拚图等。
10.参加亲子教育 参加社区或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,团体生活中可训练合作、竞争等意识,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。同时也能了解孩子在人际中的表现,而给予建议。
11.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婴幼儿的精神营养之源,是融合智育、美育、体育于一体的大教室,宝宝在大自然环境里可以学习种花草树木、观察气象等,同时,对万物产生爱护的心理。
12.瞭解社会 带宝宝去工厂、博物馆、名胜古蹟等地方,接受人文教育,扩充见闻。见多识广的宝宝更加聪明。
13.提前识字及阅读 爸妈可结合与宝宝生活有联繫的事物,进行识字教学;寓识字于游戏之中;製作各种专门的识字卡片等,并陪宝宝一起看绘本讲故事。
14.建立空间、时间、数的概念 让宝宝了解内外、上下、立体、平面、形状等各种有关空间的概念;并教导他了解早上应该做什么、晚上又该做什么,逐渐建立良好的作息;从日常生活中给予数的概念,例如一个苹果、二双鞋子。
15.其他活动 爸妈也可因个人条件提供给宝宝独特的生活经验,例如摄影、钓鱼、种花、养鱼等。这些活动既可拉进父母与宝宝之间的距离,同时,也让宝宝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。

中医食疗help you~调理宝宝体质

一直以来,中医的药膳深受民眾的喜爱,除了大家所熟悉的,用当归、人参、枸杞等药物燉煮成的各种补汤外,在此文将介绍另一类的食疗补法,而且这些食材都是我们常见并且随处可得的,还拥有鲜为人知的独特功能喔!

宝宝不同的体质状况,决定著身体是否容易感受到病邪而发病,同时也会影响身体的病理变化。虽然宝宝的体质受父母先天遗传的影响颇大,但是,长期的饮食习惯和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,亦是造成偏差体质的主要因素。

利用日常食材作补品

推广「饮食调理」的观念,主要鑑于现今家长们往往不分宝宝体质的强弱,不明瞭中药的药性,盲目进补,导致体质更加偏差。小儿的体质稚阴稚阳,如果食用太过于燥热的补品,一旦损伤稚阴,阴虚生内热,反而容易造成上火的现象,但又怕补得太过以致于上火。

不妨以「日常所吃的食材」来製作补品,不仅较为简单,而且即使在不了解自己宝宝的体质状况下,也不致于「补」出太多的问题。毕竟这些食材平时就常常出现在饮食之中,不像药物会有毒性上的考量,而且在补气血的性质上,也不像传统中药那般的「燥烈」,比较不会出现太多的副作用。

3种体质的调理食谱

中医认为,五穀、五果、五蔬、五畜、水浆等皆有补益精气,扶正抗邪的作用;也就是说,若将这些食物单独料理即具有食补的功效,再加入中药共同搭配作料理,甚至还有相得益彰之妙。

1.补气

宝宝症状

举凡宝宝活动力不佳,经常倦怠、嗜睡,胃口差,肚子胀气,容易拉肚子等,可选用补气的食材以增强体力。

日常生活可补气的食物

糯米→酿酒则热(即甜酒酿),但是吃多容易胀气,难以消化。
粟米(即小米)→食性较凉,燥热者食用为宜。
落花生(又称为长生果)→炒过则温且容易生痰,但若用水煮食,则较无此副作用。
栗子→难消化,须细嚼慢嚥。
莲子→可调理容易腹泻的体质。
山药→健胃、补肾、益精。
大枣(红枣)→养血安神。
荔枝→多食则燥热。
鸡肉→身体瘦弱,胃口不佳者,传统的鸡汤是不错的选择。
海参→可润肠,调理便秘体质。

补气健身粥

将花生、芡实(中药)、黑豆、莲子、薏苡仁,依各人喜好适量加入,并事先燉煮至软烂,再加入红枣与糖一同煮成甜点。

2.补阳

宝宝症状

除具上述气虚症状,若是再加上四肢容易冰冷,冬天容易感冒等症状,则可再选用补阳类的食品。

日常生活可补气的食物

胡桃仁、韭菜、羊肉、虾。

暖身羊肉汤

当归2钱、黄耆2钱、枸杞3钱、生姜数片、羊肉半斤煮成清汤食用。

宝宝可以吃韭菜和羊肉吗?
只要确定是阳虚型的宝宝就可以服用,当然在料理的技巧上,必须依照宝宝的吸收程度做一些改变,例如:把羊肉汤加一些米作成绞肉粥,或是把韭菜用果菜汁机打成蔬菜汁等。

3.补阴血

举凡脸色缺乏红润光泽或呈现萎黄晦暗的肤色,嘴唇或指甲的顏色较为苍白乾涸,兼燥热者则呈现体型瘦小,嘴唇深红,皮肤干燥,毛发干枯稀少,手足心热,入睡后盗汗等症状,则属阴血虚的体质。

日常生活可补阴血的食物

胡萝卜→可健固肠胃,消胀气。
葡萄→补气血,强筋骨,利小便。
龙眼肉→养心,安神,补气血。
菠菜→养血,又能润肠通便。
梨子→清热,润燥,止咳。古人常谓「入秋之后,天气多燥热,日食秋梨,功胜参茸。」 
桑椹→便秘,鬚髮早白者可食用。紫色品种为第一,红色次之,青色则不可食用。
黑芝麻→便秘者可将黑芝麻、松子、胡桃仁捣碎,于清晨空腹时加入牛奶调理服用。
黑豆→为大豆的一种,可入药及充食作豉。性味甘平,具养血、活血、利水等功用,一般较常用于产后诸疾的调理,小儿体虚瘦弱者亦可选用。
豆腐→小儿夏季燥热,可将豆腐、丝瓜煮汤或煮羹服用。
木耳→黑木耳可缓解痔疮出血和疼痛。
白木耳则多用在身体瘦弱,倦怠乏力者的饮食调养。
燕窝→病后诸虚,尤为妙品。
乌骨鸡

冬虫夏草补血鸡汤

一只乌骨鸡、冬虫夏草2钱、红枣10颗、及适量的新鲜淮山药,加入葱、姜、酒去腥味之后,再加入适量的调味料,一同煮成鸡汤食用。

宝宝的体质不易判断

因为宝宝不会用言语来表达不舒服,必须由照顾者细心地观察宝宝身体,所表现出来的微细症状加以判断。无怪乎中医古籍就有记载:「儿科自古为最难,毫釐之差千里愆,气血未充难据脉,神识未发不知言」。临床上,中医儿科看病,除了传统把脉、望神色诊断之外,还必须参考宝宝手指脉络的纹路、家长所描述的发病特徵、该患儿日常生活之变化等诸多因素,共同分析。况且,小儿脏腑娇嫩、易虚易实、易寒易热,变化多端且迅速,的确需要专业的中医师来作体质的判断比较可靠。

不需要每天进补

只要是「补」,在剂量及次数上都要有所衡量。

所以,宝宝的体质辨証正确,建议每週进补大约1~2次即可,至于选用的素材并非中药类的话,则依一般主餐的份量摄取即可,如果有加入中药的成分,则最好需由中医师依宝宝的体重、体质的状态而有所调整。

临床上依体质的体徵症状的各个项目逐一减轻之后,即可暂停调理,如果有不明白处,最好请教中医师,切勿补过了头而形成了偏差体质,正所谓「爱儿深而害儿」。


《“epaper.com.tw电子报,通过邮件了解健康育儿常识”》 有 1 条评论

回复 家家妈妈 取消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