缘,妙不可言

赵本山和范伟以及高秀敏在前两年春晚上演的小品《卖拐》里面”缘分啊……”这句台词实在可笑,不过您还别说,缘分这东西真是很奇妙。远的不说,暂且举个我在妇产医院生宝宝时的一个例子吧。

那段经历我很少愿意提起,不过有件事儿却是有一定讲头的:生萌萌那天晚上公公婆婆都没在跟前,回家休息了,老公一个人忙的晕头转向。等我跟宝宝回到病房,临床比我们早生一天的那家人帮了不少忙,又是介绍经验又是送红糖什么的,当时真是被感动的不行。

我当天大出血,只有婆婆在,她慌的不知怎么好,后来都吓哭了,也亏得临床姐妹的婆婆提醒并帮忙到处找大夫。

还有那宝宝的爸爸更是热心的不得了,愣是把我那什么都不懂的老公给培训成合格奶爸了!在医院那几天基本是婆婆和我娘家妈值白班,老公自己值夜班。起初宝宝一哭闹老公就忙的一头汗,后来在那哥们儿的耐心指导和帮忙下,他渐渐上道了。给宝宝弄奶,换尿布,哄睡觉一丝不苟,还嫌白班的老娘不中用呢。

就这样一来二去两家关系处的很好。直到出院以后也没断,适当的时机会联系一下。今天恰好她们两口人到我家附近找亲戚看牙医,顺便来看看。这一见真是感慨万千啊,事隔九个多月,感觉还是那么亲切,连萌萌都一点没认生,还跟人家粘糊的不行。穿衣服要走她还不乐意,直往阿姨怀里扑。这难道不是缘分吗?

可惜的是我们两家文化背景和养育孩子的方式有些不同,要不然共同话题会更多。这样也好,大家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啊,呵呵。

以下是随手拍的宝宝跟阿姨在一起的照片

IMG_4726.jpgIMG_4728.jpgIMG_4730.jpg

你在上网做什么?

每天工作查资料,加上没事上网闲逛,网络已经变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可以不夸张的说,没有了网络,就会缺少很大一部分乐趣。不过,我个人也很注意生活的多样性,所以每个月都会买几本书或者科幻杂志,偶尔看看电影,但是,这些其实也多少和网络有关系,比如书就在当当商城买的或者去豆瓣看看推荐,而电影多数都是从网上下载的。

今天周末,正好把心情沉淀一下,看看自己都在网上做什么,是不是可以有效率上的改进:)。

基本上第一件事就是上www.bloglines.com去看博客新闻聚合。bloglines根据博客网站的RSS Feed,把内容抓取回来,这样我就不用一个个的去点击这些单独的站点。有人前一阵闲扯,RSS Feed应该输出全文还是摘要,我个人更喜欢全文输出,如果输出部分内容,恐怕很难吸引我的眼球了。说到这里,想起来我的友情链接里面有几个朋友地站点是没有RSS输出的。比如iyaya.com的菲菲宝贝家,就没有RSS输出,就没法用bloglines来跟踪。自从有了bloglines,什么新浪sohu这样的网基本上就不去了。

除了bloglines,最常用的就是google搜索了,基本上想找的东西在这里都能找到。另外,google的衍生产品,比如froogle商品比较,gmail电子邮箱,news新闻,groups群组都会经常用到,还有google toolbar4里面的收藏夹,已经代替了美味书签和yahoo收藏夹。

然后就是收发电子邮件了,我比较喜欢hotmail信箱的风格,所以一直用它作为我的主信箱,最新的live mail也是正在使用它的beta版本,感觉一般。另外,也会用到gmail信箱。国内的那些商家的信箱是肯定不会用的,没有信用。

网上购物是我现在比较喜欢的购物方式,买书给小孩买玩具买各种小电器都是很方便,应该说淘宝作为国内c2c方面的老大,在这里有着很大的贡献。易趣一直没有明白过来中国和美国的地区差异,这也是他们做的差的主要原因。就像我们公司,在中国有百分之二十的电脑购买补助,有段时间这个补助就取消了,因为美国高层认为这钱微不足道,其实百分之二十的报销对于我们相对微薄的收入来说,是不小的数字了。美国ebay上的电子商务每笔交易都要给ebay付钱,(ebay就是易趣的母公司)但中国这就行不通,我买一本杂志加邮费也就7块钱,要是再收一两块钱的交易费,这成本就高了不少。

工作关系,会经常逛一些编程网站。最好使的就是codeproject,另外sf.net也有不少新奇的软件可以研究,如果这个软件没有开放源代码,我就不是很喜欢去用它,因为打心里还是很向往那些顶级的hacker们。另外也常去msdn和一些跟java,linux相关的站点看看。国内的编程网站比较少,比如csdn什么的已经没啥意思,最常去的不过是博客堂和一些技术hacker的blog。

最近因为买了多普达手机,一些手机网站也经常去,同样也发现国内的网站大多数互相抄来抄去,原创的东西很少。也就是找一些xx软件方便些。但是手机软件的蓬勃发展,使人感觉这里大有可为,因为手机上软件编程相对门槛较高,数量也少,但是需求量可不小。

论坛或者是一些有趣的blog也是休闲的好去处,比如postshow,slashdot,维道这些会介绍一些稀奇有趣的或是最新推出的东西。另外比如verycd,伊甸园ydy,猪猪乐园,TLF主要是寻找下载资源的好地方。另外沪江英语,旺旺英语,或者voa、bbc、cnn、nytimes也是我学习英语的好去处。

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有类似的感觉,网络已经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,它是我重要的信息来源、生活乐趣,现在离开网络恐怕会让我非常不习惯。

宝宝网站更新记录

删掉了某些链接,因为对等原则。
另外,移动了部分链接到“友情链接”页面。

加入“最新更新”功能,大家可以到这里来看
友情链接的最新更新

有些朋友没有列在里面,那是因为没找到RSS Feed链接,如果您有这个链接,请回复通知我,一定加上。像是菲菲妈妈放在了iyaya主页,我也没有找到,真是抱歉了,希望以后有机会开发一个专门的程序。

下一步打算还是丰富宝宝主页的内容,适当地做一些搜索引擎优化(SEO)。因为现在看统计,大部分还是从baidu或者google来的。

因为流量并不大,所以爸爸的技术笔记和妈妈的育儿日记还是会间杂在一起,或许合适的时候还是要另开blog的好,那样结构更清晰,现在日平均独立ip大概一百至二百左右,暂时还不动。

妈妈没有时间写,其实现在关于育婴方面的文章很受欢迎,她写的关于如何让宝宝晚上睡得好,带来了不少访问量呢。

周末加班,晚上八点回家

这两个礼拜的周末,老板一直在公司,我们也得到公司上班。今天星期六,结果还是八点多才回来。

手里有两个内存泄漏或者资源泄漏的问题,都是要运行十几个小时的,实在头疼。
其中一个可以在VMWare虚拟机重现了,从任务管理器看它的user objects数量不正确,已经达到了10000,正常应该不过一百二百。在google上查询,DDE link也算是一种user object,而我们正使用了DDE连接。
查了半天资料,发现可以使用GetGuiResources这个函数来得到user object,但是必须使用LoadLibrary和GetProcAddress这两个进程调用函数来使用。如果是内存泄漏就比较好办,WorkingSetSize就是实际内存使用量。

调用的代码片段在这里,留此存照。

typedef int (CALLBACK * GETGUIRESOURCES_PROC)(HANDLE, DWORD);
typedef DWORD (CALLBACK * GETMODULEFILENAMEEX_PROC)(HANDLE, HMODULE, LPTSTR, DWORD);

// from USER32.DLL
HMODULE hUser32;
GETGUIRESOURCES_PROC pfnGetGuiResources;

// try to find GetGuiResources() in USER32.DLL
if ( hUser32 == NULL)
{
hUser32 = ::LoadLibrary(_T(“USER32.DLL”));
if (hUser32 != NULL)
pfnGetGuiResources = (GETGUIRESOURCES_PROC)::GetProcAddress(hUser32, _T(“GetGuiResources”));
}

ASSERT((hUser32 != NULL) && (pfnGetGuiResources != NULL));

然后就是更进一步,查找是什么样类型的handle或者object有问题,就要使用一个没有文档的函数NTQueryObject(),不过有了网络,我们就可以查询了,具体怎么使用现在还没有好的代码,还在研究过程中。

真的很佩服sysinternals.com的作者们,编写了大量的工具,大部分不知道怎么实现的。

三八妇女节快乐

今天,仍然继续进行公司的技术交流,中午饭是“海之乡”的日本料理套餐鳗鱼饭,味道还不错。

忽然想起一个小笑话,讲过大家听听:
就说有一年三八节,某电台点歌节目里一个小女孩打进电话,娇嫩的童音可爱极了,主持人也不由自主变成了儿童节目主持人风格。
“小妹妹,你要点歌么”。
“嗯,我给我妈妈点一首歌”。
“真懂事,你要点什么歌啊”。
“嗯,我要给我妈妈点一首《女人何苦为难女人》。”
“¥%……¥^!#$”

在网上瞎逛,看到BBC有一则趣闻很有意思,说是伦敦捕到一只八米多长的鱿鱼(squid),嘿嘿,大连人爱吃烧烤鱿鱼,这么大的鱿鱼估计拿来烤也得弄个相当隆重的仪式才行。

新闻链接在这里
http://news.bbc.co.uk/1/hi/sci/tech/4756514.stm

_41381898_squid_nhm_203long.jpg

继续阅读“三八妇女节快乐”

色色的丫丫

最近几天总是瞎忙,没上来给萌萌记什么东西

先整理一组照片出来吧,又能编成一个类似”韭菜与葱”的小故事呢,大家跟着一起乐乐

IMG_4640.jpg IMG_4638.jpg IMG_4641.jpg IMG_4637.jpg

别忘了,点击小图看大图,看看书上的小宝宝怎么也没几根头发呢,嘻嘻

1.奶奶正陪宝宝看《妈咪宝贝》,翻到这一页,宝宝突然停住了,盯着看个没完

2.片刻,小手覆了上去,看看是什么吸引了她的注意呢?

3.原来是个穿着时装的婴儿小模特,而且是个小伙子哦!此时,萌萌已经凑的更近了,是在研究衣服的质地和款式吗?

4.答案揭晓:这个小色丫,她相中了上面的小帅哥,奔儿!上去就亲了一口……

我跟奶奶反复试了几次,她唯独对这个图片有兴趣,先是尖叫然后就是亲亲,哈哈!

谁的青春有我狂

艺术人生节目里看到少年子尤,已经是第二次,因为他和《吉祥三宝》一家人关系很好,来捧场的。第一次是在春节一个节目里,张越白岩松主持的《温暖2005》(?),看了以后就记在心里。

90年出生的子尤自幼就是个神童,八岁开始写书,一本《谁的青春有我狂》让他当今中国最有名的中学生。不过,让人更加印象深刻的是身患癌症的他,面对镜头时候那种沉静从容,每临大事有静气,这个少年一看就知道将来的成就了不得,尤其是花季少年却与病魔斗争,心态却张扬自信,强过大多数同龄人甚至成年人。

“我是翩翩美少年”,“20世纪出生的天才作家里,女的只有一个,张爱玲;男的就是我,子尤。”“你也曾青春似我,我也会快意如你;谁敢喊:虽千万人,吾往矣;谁又将两亿年握在手里。”这些文字,无不充满着自信和灵气,另外,他在节目里面表现的从容成熟,根本不像一个15岁的少年。

这就是张狂少年吴子尤,看到关于他的故事,我只能慨叹自己少年时的不精彩。

更多关于子尤的故事,可以看他在新浪上的blog,链接http://blog.sina.com.cn/m/ziyou

湖北卫视《KNS往事》节目《少年子尤·青春之歌》

若视频不能自动播放,请点击此处收看

我的读书经历

从小我就喜欢看书,据老妈的证明,小时候只要看到有字的纸,就一定要捡起来看。现在也是爱书爱看书,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大连市图书馆借几本书,另外可能在当当www.dangdang.com或者卓越商城www.joyo.com进行网上购物。在西安路上有一个长兴书市,正版书85折就可以买到,有几家书店有科幻小说或者一些喜欢的书可以淘,有机会就会去看看。老妈和老婆经常是说,买这些书能看过来么?这简直有些莫名其妙,买书难道还有错了。

小时候对书的偏执般的痴迷,多半也是因为书籍资源的太过缺乏。那时候图书发行量以及书籍购买能力比现在差的多了。而且最莫名其妙的是大连市图书馆禁止青少年读者入内,为了弄一张图书证,我算是费尽心机。老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大连市动物园旧址内(也就是现在的渤海饭店对面,裕景商城没拆之前的位置),里面的书多数没有什么意思,幼稚而且数量极少,称之为图书室还差不多。现在的大连市图书馆里,经常可以看到初中生高中生嘻嘻哈哈,他们恐怕是不能体会图书馆不准进入的辛酸了。

我小时候有几本很喜欢的启蒙书,《上下五千年》《世界五千年》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现在好像还有出版。两个五千年都是属于历史方面的介绍,《上下五千年》主要介绍中国历史,《世界五千年》介绍世界历史。当然,八十年代出版的书籍多少还残留着教条主义的历史观,对于问题的解释还处于阶级斗争或者贫富对立的层次。不过,一个个小故事还是吸引了当时的我,也让我丰富了不少历史知识。《十万个为什么》是一套书,其中也包括社会人文方面,不过以数理化为主,这可能也是当时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的思想所影响。主要是一问一答的体例,介绍各种各样的知识,如果现在有修订版本,其实是很好的青少年启蒙图书。

当时家里还有一本《星火燎原》,里面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将领战士写的短篇回忆录。打仗的故事对于男孩还是相当有吸引力,即使那本书是繁体字,封面和书底都已经破破烂烂,我仍然时不时的翻出来看看。记得里面就有“白洋淀雁翎队”的故事,还有狼牙山五壮士。后来在图书馆发现了这套书的其它册,不过看起来就不如曾经有的这本过瘾了。

从初中开始,第一次接触到武侠小说,记得看到的第一部书是古龙的《陆小凤》,当时根本看不懂。后来又看到一本书好像是叫《八极神童》,书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,反正是属于三流水平。在初中高中期间,陆陆续续看了金庸古龙温瑞安的大部分小说,爱买书的嗜好那时候到了极点,曾经收藏了宝文堂书店版的《鹿鼎记》还有《神雕侠侣》,金庸其他的长篇也收集完全,不过在后来逐渐被人借走丢失了大部分。现在看起来,还是金庸的书耐看,现在买了能看小说的手机,仍然放上去一本金庸的《鹿鼎记》电子版。古龙的书也看了几乎全部,当时熟悉到对于是不是真正古龙写的一看便知(因为古龙有不少代写或者伪作,这一点比金庸是大不如)。温瑞安是看遍了金庸古龙,没书可读的情况下发现的新派作者。当时《神州奇侠》系列、《逆水寒》、《血河车》、《四大名捕》让我如痴如醉,因为温氏小说看起来还是很带劲,而且新武功新名词层出不穷,也是温瑞安写作能力最高的时期。

现在工作了,可以有自己支配的钱买书看书了,却感觉已经没有当时的那种热情。不过遇到了好书仍是手不释卷,一次通读完全。最近买的《新宋》便是如此。

最后,再说些广告语,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书,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。《幕府将军》,讲的是一个英国领航员在日本幕府期间的奇特经历,书的介绍上是说“世界畅销书之王”。《红楼风俗谭》,作者邓云乡是著名的民俗学家,红学家,曾经是老版电视剧《红楼梦》的民俗指导,书里面不写红楼梦的秘史或者猜测,而是从红楼延伸介绍清朝的风俗人情,完全不是戏说。比如推证林黛玉家境并不是贫寒,或者红楼梦里官阶等等,非常有趣。《中国人的故事》,作者夏雨人仿照房龙《人类的故事》,深入浅出而且是真实准确介绍了中国历史,号称是台湾中学生历史必读书,大陆出版的版本当然是有所修改,不过仍非常有价值,有小孩的朋友都应该买一本,讲故事也好,自己学也好,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。